物联网系统的四种物理模型

物联网系统的四种物理模型

 

 版权声明: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,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。 https://blog.csdn.net/lihongzhai/article/details/80370369

物联网的三层概念模型影响广泛,这对于理解物联网与互联网的不同之处很有帮助,不过具体到开发的时候,从物理视图看物联网的架构,更容易看到组成物联网系统的软件模块,硬件模块,更容易理解如何架构和开发物联网系统。

这里抽象出四种最基础的最典型的物联网系统的物理模型。在这些模型里,表示物联网系统中所有会部署在云上应用程序;,表示物联网化的物体,包括了硬件实体和其上部署的软件;App,特殊表示运行在移动手机或者平板上的应用,典型地有IOS应用,安卓应用和Windows应用;网关(Gateway)又称网间连接器、协议转换器,本质是一个特殊的终端,不过网关在网络层以上实现网络互连,较少承担终端那样的应用功能,因此单独列出来,也包括了硬件实体和其上部署的软件。

1. 物联网系统的云+端物理模型

云+端模型是指物联网系统就分成云平台和终端两个部分,实际上,在物理视图下物联网层次模型也就是云+端模型,因为网络层最终实现为一些终端和云平台功能,这种分法忽视了系统的功能而强调了物理形态。云+端模型是最简单的网络类型。

1.1 技术实现

云平台需要实现一个BS架构的网站,以供人通过网页方式进行管理;云平台还需要实现一个通信接口,以便和物进行通信。

,即物联网终端。广义的概念,物联网终端也包括了手机和计算机,相似地,直接连接的物联网终端,硬件上应该包含了传感器,运算器,存储器等以实现本地的业务功能;还需要通过网线连接到互联网,或者是通过2G、3G,4G这样方式移动地连接到互联网;软件上,传统的客户端-服务器架构开发就可以满足大多数物联网系统的应用需求。

1.2 优缺点

云+端结构的优点是结构简单,技术成熟,系统实现也相对简单。缺点也很明显:终端成本高,难以大规模部署;如果是使用无线方式连接,可能产生较高的运营费用。

1.3 应用与实例

本书第一章提到的第一台物联网设备,那台名为“The Only”的可乐自动售卖机,传统的较为大型的嵌入式系统,如Atm机为代表的有线连接设备,移动Pos机为代表的移动连接设备,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,以及其对应的应用系统都是这种网络结构的例子。

2. 物联网系统的云+App+端三角模型

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,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是生活,也改变了大多数的行业应用。移动性已经成为当前应用系统设计必须考虑的要素,物联网系统也不例外。

移动App作为不可或缺的部分加入到云+端模型中,从而进化成了云+App+端的三角模型。云+App+端模型的示意图如下:

物联网系统的四种物理模型

2.1 技术实现

云,端,App的开发工具以及所需知识与技能都有较大差别,通常都是分成三个部分分别进行开发。

云部分的开发除了考虑和端部分的通信之外,还需要考虑和App的通信。端的开发比“云端模型”下端的开发可能会简单一点,因为App的存在,部分的人机交互功能可以转移到App上实现。终端设计成只有非常简单的人机交互的“哑”终端,大部分的人机交互功能在App上实现也是一种流行的设计。App的开发常见的是IOS平台和Android平台下的应用开发,后台连接到物联网云平台,App则运行在智能手机上。

2.2 优缺点

云+App+端模型的优点是结构较为简单,技术成熟,由于App的加入,复杂对系统资源要求高的功能可以放在App上,人机交互使用体验也可以设计得较好,同时由于降低了对端的资源的消耗,整个系统的成本相比“云端模式”可能更低一点。

缺点是:系统复杂度提高,研发成本较高;要保证App和端之间通信的实时性,以及安全性要求,需要在App和端之间建立多种交互方式,例如二维码,RFID,蓝牙通信等。

2.3 应用与实例

敬请等待后续文章介绍的实例。

3. 物联网系统的云+App+网关+端模型

云+端模型以及云+App+端三角模型都有重要的不足,就是端要直接和云平台通信,目前的技术手段要求端是通过网口与互联网相连,或者通过2G/3G/4G和互联网相连,前者的移动性不好,而后者则有较高的运维费用,不利于系统的推广。

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系统中增加网关这个部分,终端通过网关和云平台通信,如下图中标记的1部分所示:

物联网系统的四种物理模型

3.1 技术实现

云+App+网关+端模型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网关这个部分。

物联网网关通常被设计成“中间件”,用来连接终端进入到物联网,向上它能通过光纤,以太网,拨号,WiFi或者2G/3G/4G的方式接入互联网,向下通过WiFi,蓝牙,ZigBee,载波,485等通信手段连接物联网终端。

所以通信功能是网关的第一大功能。此外,物联网网关还常有消息处理功能,业务处理功能等等。复杂的物联网网关甚至是一个小的服务器,运行较为复杂的应用程序,以独立支持终端在本地(在局域网内)正常工作。

3.2 优缺点

网关的加入,使得终端可以通过一些短距的通信协议连接到物联网,尤其是短距无线协议,如蓝牙,WiFi等,能够在提高使用和安装的便利性的同时,有效地降低终端成本;另外网关在其短距离范围内,建立了一个小型局域网,局域网内的各个本地终端可以协同工作,这样丰富了物联网的应用功能。当然网关的加入带来的好处不限于此,网关还可以充当局域网的计算中心,或者服务器,分担终端的运算、存储功能;甚至可以建立热点,直接跟手机建立连接,这样在不连接到云服务器的情况下,手机应用也可以直接和局域网的物联网系统进行交互,如上图中2所示,手机可以和终端直接交互。

由于网关在物联网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,它也被认为是物联网的重要入口,自2010年以来,从传统的路由器,到新型的物联网网关开发都受到高度重视,也有了较大发展。

云+App+网关+端模型的缺点是,物联网系统的开发较为复杂:即包括了局域网的开发,又包含了广域网的开发;物联网系统的层次进一步增多,使得系统的整体性能受到挑战;最后物联网系统开始更多地考虑局域网内的各个终端的协同工作,这样需求也变得复杂很多。

3.3 应用与实例

智能家居系统是本模型的典型的例子:智能家居系统通常提供多种分立的传感器,如红外,温湿度,烟感等;以及多种控制器,如门磁,开关,报警器等;所有的终端都连接到一个家庭网关上;家庭网关始终保持和云平台的连接;智能家居系统还配置了移动App以方便用户远程操控终端以及获得终端的事件消息。

云+App+网关+端模型还存在多种变形情况,例如智能手机可以作为特殊的网关,终端通过手机连接到物联网。又如网关是一台“感知设备”,终端通过感知连接到物联网等等。

智能手机作为特殊的网关 
智能手机资源丰富,支持的硬件众多,是理想的网关。终端可以是一个传感器或者包括了传感器的实物,在辅之以通信模块;在连接上,可以利用音频线或者USB线连接到手机,也可以通过蓝牙或者Wifi的方式连接到手机。在软件上,终端要实现传感器采集数据的处理,以及和手机的通信功能,而在手机上,则至少包括了对应的通信功能,以及终端管理,以及作为物的代理,和云平台进行交互。

“感知设备”作为一台网关 
“感知设备”和终端只有临时的,非固定的连接,这种特点使得感知设备可以接入不限量的终端。一个示例实现是,终端上需要增加一个可以被感知的传感器,例如RFID标签,而在物联网网关上,增加对应的识读设备,就可以将大量的终端都连接到物联网了。在终端到网关的连接上,识读技术如射频,红外等。在网关软件上,需要实现终端的识读,处理,以及转发。

4. 物联网系统的传感器网络模型

传感器网络就是由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,其中又以无线传感器网络(WSN)为主要的发展方向。符合本模型的系统是指那些通过WSN来采集数据的物联网系统,由于WSN的复杂性,通常都要通过物联网网关接入物联网云平台。如下图所示。

物联网系统的四种物理模型

4.1 技术实现

传感器网络模型接入的不是单个终端,WSN作为一个子网络,在通信协议,网络拓扑,网络管理等方面和IP网络均不同。WSN组网协议有6LoWPAN,ZigBee,Z-Wave等。从网络拓扑结构上看,WSN研究最多的是多跳自组织网络,在实际应用中,还可能有点对点,星状和链状等拓扑。大多数WSN网络的节点都有休眠机制,以做到低功耗甚至微功耗。WSN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领域,涉及的内容也较多,关于WSN的书籍也有很多了,这里不多重复。

在软件方面,我们还是强调移动App的重要性,不过在这种模型中的移动App,如果是在行业应用里,常常是运行在手持终端上的。移动App可以通过网络查看/控制物联网网关,尤其在工业领域,移动App还要求具有现场管理功能:功能需求包括,现场识别网关,直接通信,控制物联网网关,过网关间接管理WSN网终端等等功能。

云的实现方面,和前面几种模型下云的实现非常接近,多了WSN网络的配置管理,以及节点的休眠带来的一些实现上的变化,这在后面章节会展开叙述。

4.2 优缺点

2003年美国《技术评论》杂志评出对人类未来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十大新兴技术,传感器网络被列为第一 ,传感器网络结构有着其突出优点。

节点可以是大量的廉价的微型传感器,从成本上,技术条件上都适合大规模部署。

自组织的网络一般能主动适应节点位置变动,具有较好的稳定性,以及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。

低功耗特性,低功耗是WSN中的重要研究内容,传感器节点的低功耗特性使得网络的可用性大大加强,实现良好的传感器节点可以做到几年不用更换电池,这样不但彻底摆脱电力线的束缚,降低了维护成本,符合某些特殊业务需求,例如,不可更换电池的场景。

传感器网络结构的缺点,从技术上看,传感器网络还处于发展期;在实现上,存在难度较大的部分和有待研究的点;从产业上看,产业处于上升阶段,以通信协议为标志(6LoWPAN,ZigBee,Z-Wave等),市场上并存几个不同技术阵营,互相之间不兼容,还有一些相关的国际标准还在完善当中;最后,一些主要的硬件产品价格(如芯片)还没有降低到支持大规模应用的程度。

4.3 应用与实例

无线传感器网络出于节能的目的,通常被设计的传输速率较低,下行控制很难做到实时,另外,从协议上看,无线传感协议网基本都不是基于IP的,所以在接入到平台的过程中,存在的协议转换的工作,应用上也复杂不少。由于这两个方面的限制,无线传感器网络更多地应用在监测类的系统中,如在农林业,WSN网络可以用来监测农作物生长环境,温度,湿度等等;环境监控领域,WSN网络可以监控河流,海洋的各种参数;智能交通领域,WSN网络可以控制路灯等等。

随着技术的发展,例如ZigBee协议开始全面支持IpV6,越来越多的支持Ip的协议的出现,低功率芯片,安全,能源技术等方面技术的发展,还会持续推动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更多领域更广泛的应用。

本文章来源于互联网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

相关推荐: 农业气象站的选址安装

  农业气象站的主要作用是监测自然环境中农业气象要素信息,为农业种植提供能够准确的数据支撑,根据这些准确的数据来安排农业种植,指导农业生产计划,因此监测数据的精确性非常至关重要。为了确保农业气象站监测数据的精确性,熟练掌握必要的安装小技巧,非常有必要!    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