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、为什么散热成了网关的第一优先级
过去十年,网关从“拨号盒子”演变为“边缘数据中心”。Wi-Fi 6/6E、5G 回传、AI 业务识别、IPSec 加速、Docker 容器……每一项都让整机功耗跃升一个台阶。以某运营商 AX3000 规格网关为例:CPU 12 W、Wi-Fi FEM 8 W、DDR 与 PHY 共 3 W,再叠加 90% 以上电源效率,整机热耗 25 W 已属常态。若散热设计不足,芯片温度每升高 10 ℃,失效率近似翻倍,用户侧还会出现降速、重启、塑料壳变形等体验灾难。因此,散热不再是结构工程师的“后期补救”,而是产品定义阶段就必须介入的系统工程。
二、热源地图:先量化,再动手
- 芯片级:用厂商提供的 Thermal Model(通常含在 PDN 文档)画出功率密度云图,确认热点坐标与 Tj-max。
- 板级:在 PCB 上叠加 DC 仿真结果,标出 1 oz 铜区、大电流路径、DC-DC 模块,避免后期铜箔成为“隐形加热丝”。
- 系统级:将整机拆分为 CPU、FEM、DDR、PHY、LED、电源六大域,用红外热像仪 30 min 老化测试记录 ΔT 排序,形成“散热优先级清单”。
三、传导路径:把热量搬到“出口”
(1) 导热垫与硅脂:
- CPU 与散热片之间选用 3 W/(m·K) 以上导热系数的垫片,压缩率 15%-25%,厚度 0.5-1 mm;
- 顶部覆盖 0.1 mm 厚导热硅脂填补微观空隙,热阻可再降 0.2 ℃/W。
(2) 均热板:
对于 FEM 区域功率密度 > 0.6 W/cm² 的场景,可用 0.4 mm 铜基均热板横向扩散热量,避免局部热点。
(3) 热管:
若 CPU 到外壳距离 > 40 mm,建议 6 mm 直径热管,单根 Qmax 30 W 足够,弯折半径 R ≥ 10 mm 防止气塞。
四、对流设计:让空气“愿意”带走热量
- 自然对流 vs 强制对流:
- 家用网关通常追求 0 dB 噪音,优先自然对流;
- 企业/工业网关可接受 25 dB 以下风扇,采用 30 mm × 30 mm × 10 mm 磁浮风扇,风量 4 CFM,寿命 50 000 h。
- 烟囱效应:
将 PCB 竖放或在壳体顶部开 1 mm × 50 mm 狭缝,利用“热轻冷重”原理形成 0.2 m/s 自循环风速,可降低核心温度 5-7 ℃。 - 风道隔离:
电源与 RF 区域用 0.3 mm 不锈钢片隔离,防止热风回流导致 PLL 失锁。
五、辐射与外壳:最后一公里的“散热皮肤”
(1) 材料:
- ADC12 铝压铸外壳,导热系数 96 W/(m·K),表面黑色阳极氧化发射率 0.85;
- 塑料壳需加 1 mm 厚度镁铝合金内衬,兼顾 EMI 与散热。
(2) 鳍片:
采用 1.5 mm 厚鳍片,间距 3 mm,高度 15 mm,可在 25 W 热耗下将外壳温度控制在 55 ℃ 以内。
(3) 颜色:
黑色比白色红外辐射高 20%,但太阳直射场景应改用浅灰+UV 涂层,降低 5 ℃ 外壳温升。
六、热测试闭环:仿真-测试-迭代
- 仿真:
Flotherm 建 0.5 mm 网格,设置 35 ℃ 环境温度,目标 CPU Tj < 95 ℃。 - 测试:
- 恒温箱 45 ℃ 满载 8 h,记录 Tj、Tcase、Tair;
- 红外热像+热电偶双重验证,热点与仿真误差 < 5 ℃。
- 迭代:
若 Tj 超 5 ℃,优先加高鳍片 2 mm;若仍超标,再考虑风扇。切忌一次性堆料,导致 BOM 成本失控。
七、常见误区与对策
误区1:只看芯片 Tj,忽略壳体触碰温度。对策:壳体 < 60 ℃ 需加警告标识,< 48 ℃ 才能通过 UL 安规。
误区2:盲目塞风扇,忽略灰尘。对策:进风口加 30 PPI 海绵,每 6 个月提示用户清灰。
误区3:散热片只压 CPU,忽略 DDR。对策:DDR 贴 0.5 mm 导热垫与外壳底部相连,降低 8 ℃。
八、结语
在“算力下沉”与“绿色低碳”双重趋势下,网关散热设计已从“选配”变为“核心竞争力”。只有从芯片、PCB、结构、材料、测试全链路协同,才能在 25 W、35 ℃、0 dB 的苛刻三角约束中交出可靠、低成本、可大规模复制的答卷。